山东轻工业学院创新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创新课程建设启动工作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只有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步发展,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学生及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学为所用、学有所值,才能使学生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为给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课程,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经学校研究决定,2011年我校将实施创新课程建设工作,现就启动工作安排如下。
一、创新课程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目标:通过创新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强化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未来、课程与就业、学校与社会、本地与国际化的科学整合,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依据“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教学观、师生观、课堂观、质量观融入课程中,使课程从单纯注重知识掌握的学习目标向培养广泛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标转移;创新评价手段,建立起符合学校类型、层次以及学生程度的多层面、多样化学生学习质量及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
任务:课程体系建设、单门课程建设、资源配置建设、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建设、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创新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涉及思想观念,也涉及人力资源和硬件资源,还涉及学生和教师的切身利益,有些方面认识不尽一致,工作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会比较多。为使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决定分步实施。课程体系建设分三步走,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先在少数专业少数学生(2010级)中试行,总结运行情况后,在所有专业部分学生(2011级)中试行,再修改推至全校。单门课程建设、资源配置建设、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建设、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同步进行。
二、近期开展的几项工作
1.调研学习工作
调研内容:(1)国内外同类高校(国外2所以上、国内3所以上)课程体系、毕业环节、单门课程教学载体、教学形式、学时、教师培养、管理方式等情况;(2)我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在校生及毕业生对我校课程设置的意见及建议,社会人才需求等情况(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完成)。
学习内容:相关学习材料见附件。
通过调查、学习、讨论、研究,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创造性开展创新课程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2.课程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构建以外语、网络信息、基础性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及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的毕业论文(设计)五大课程模块为骨干的课程体系。一年级主要安排外语、网络信息两类“工具”课程,二、三年级集中安排基础性综合素质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四年级主要安排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题的毕业论文(设计)及相关环节。通识课程体系由学校统一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由各专业设置,课时及实践周的分布由教务处制定。
课程体系要适应社会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学生对先进知识的需求,根据学生就业(含择业、创业、升学、留学等)“出口”需要,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在广泛参照国内外同类大学的课程体系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设置。
学校决定在工、理、管理(或经济)学科选择部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学院为:轻化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经管学院。试点学院要在近期完成如下工作:(1)确定1个专业,制定选拔学生的具体办法,选出2010级40名学生,并要求他们寒假期间强化英语听说能力训练;(2)制定后续三年的专业培养方案;(3)通知相关教师准备试点班课程;(4)提出课程体系实施所需的资源配置。试点工作2011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
3.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试点班涉及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分工如下:(1)英语课程建设由外国语学院牵头完成;(2)网络信息类课程建设由网络中心牵头完成;(3)基础综合素质课程建设由教务处牵头、政法学院配合完成;(4)通选课建设由教务处牵头、各二级学院配合完成。
4.单门课程的清理及重建工作
课程责任人及全体授课教师要对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全面细致的清理,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课程”的理念,依据“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提出所承担的课程是否值得保留。对需保留的课程,要写出重建方案。要选择2所以上国内同类知名院校相同课程的教材(近三年版本)及2所国外知名大学有可比性的相关课程现用教材与之对比,通过 “减”,“并”、“借”、“增”四项措施重构课程内容及载体。“减”是指减少课程的学时数,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减20%以上);“并”是指将各门课程之间相互重复、雷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合并;“借”是指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新版教材、课件、多媒体教学资料、参考书为我所用;“增”是指根据当今世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及社会需要,增加探索性、前沿性、创新性、综合性、技能训练性的教学内容。课程重建方案应重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根据课程特点,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模拟式、开放式等方式方法教学,要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探索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向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多元模式转变。每门课程都要建立课程资源库(教材、课件、国内外与本课程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参考书、题库、案例库等),要有与时俱进、不断充实的保障措施。
5.新课程建设工作
新课程是指学校目前没有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专业方向模块中的核心课程:即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创建的与国际接轨、能体现本专业方向学术水平、包含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课程。
(2)学术创新课程:教师本人学术研究成果转化而来的课程,或是对学术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的系统整合转化而来的课程。
(3)技能型课程: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课程。
(4)引进课程:从国外大学移植过来的专业课程,也可以是国内名校近年开发出的“有用、有效、先进”的新课程。
新课程建设采取项目运作方式进行。即以项目申请、评审、立项、组织实施、验收、支持教材出版等方式进行。每专业至少要申报1门专业方向模块中的核心课程,2门以上其他新课程。
三、组织实施
1、学校成立创新课程建设工作组,负责制定创新课程建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2、学校成立相关学科部专家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对此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评审、检查、验收。
3、各教学单位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创新课程建设工作组,负责本单位创新课程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
4、学校成立创新课程资源配置保障组,为创新课程顺利开出提供师资引进和培训,实验条件的优化与完善,图书及情报信息资源的建设及利用等条件保证。
5、学校将逐步出台相关制度、管理办法与激励政策,设立课程与专业创新学术研究计划项目,强化教学研究的学术性、奖励在创新课程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四、几点要求
1、创新课程建设是我校“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中的“一号工程”,是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改革内容之一。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等不靠,不推不避,恪尽职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建设责任及具体工作落实到人。
2、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和对创新课程建设的参与,是推行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课程体系及课程的清理与重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有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近期,各部门、单位要组织教师及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外校创新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及专家学者有关课程改革的研究论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而推陈出新,鼓励全体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与专业改造和品牌建设相结合,参照国内外重点大学的模式,密切结合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来进行改造。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激活、推进和改造现有专业。
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的课程建设,无一不是几年一小改, 几十年一大改,这是他们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能力赢得广泛赞誉的法宝之一。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大学越来越受到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影响,大学的表现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正在日益扩大,以知识传递和复制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系统知识为教学目的的传统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轻院课程体系大改的重任历史性的落在当代轻院人的肩上。让我们不辱使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把我校办成学生向往、用人单位赞扬、人民满意的高等学校。
创新课程工作组
二〇一一年一月七日